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

声音开关

语速

放大

缩小

鼠标样式

大字幕

重置

退出服务

一双巧手撑起“半边天”

稿件来源:固原日报 发布时间: 2025-03-12 字体: [][][]

  “我来交花啦!”3月11日,李霞抱着一大束五颜六色的“玫瑰花”走进隆德县文化城慧绣坊,满脸自豪地向绣娘们展示她的钩织成果。

  55岁的李霞是慧绣坊钩织新手,她说钩织打开了生活“新天地”。

  “去年年底我跟着田老师学钩花,这次是第一次交花,一共110枝。刚好最近这段时间绣坊订单量大,能帮上点忙真的太有成就感了。”李霞说。

  李霞口中的“田老师”,就是慧绣坊的创始人田慧君。

  从一名二级残疾的下岗妇女到宁夏慧绣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,51岁的田慧君走过了颇为艰难的半生。

  7岁那年,田慧君因一场意外导致身体二级肢体残疾。从那时起,田慧君与刺绣结缘。她从小就喜欢刺绣,母亲是村里有名的绣娘。在母亲10多年耐心传授下,田慧君刺绣技艺提升很快。

  2006年,她和丈夫毛锦玉所在的企业改制,夫妻双双下岗。下岗后,在母亲的指导下,田慧君买来多色丝线、各种绣针学习传统刺绣。

  2012年至2013年,田慧君先后参加市县两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刺绣、编织培训班,并师从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,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掌握了双面绣等刺绣技艺。

  为了让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传承下去,带动更多妇女和残障姐妹就业创业、增收致富,2016年,田慧君抓住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时机,创立了慧绣坊,并于一年后成立了宁夏慧绣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、宁夏慧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。

  长期以来,田慧君免费为我市各县区妇女培训刺绣、编织、剪纸技艺,累计培训人数1.1万余人,其中3000余人取得专项技能等级证书。经过培训的学员,成为了传播刺绣技艺的新生力量,辐射带动2000余人将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推动了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。

  43岁的马调霞高位截肢不愿出门,田慧君得知这一情况后,数次上门做思想工作,教授刺绣技艺。去年,马调霞的手工制品在2023年全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荣获编织类二等奖,并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。“自从跟着田姐学了手艺,自己能自食其力了,生活也有奔头了。”马调霞感激地说。

  田慧君觉得要干成一件事,必须能吃苦,不怕困难。今年春节前,绣娘们大都忙于家事没有时间刺绣,面对大量待出货的订单,刚做完手术的田慧君扛起了重担。“那段时间还不能坐,我就每天趴在床上做,春节期间做了20套挂件,100多件胸针、耳环、冰箱贴等,还有4幅红色剪纸,都发出去了。”田慧君说。

  看到很多妇女有了一技之长,田慧君由衷地高兴。每逢重要节日,她都会积极开展关爱活动,对残疾、困难妇女进行慰问,并组织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。慰问人数逐年增加,从2017年的1户增加到今年的186户。

  为了拓展业务领域,慧绣坊去年新增了美容美甲培训项目,带动全县残疾人、困难妇女100余人创业就业,人均年收入5万元至6万元。“我过过苦日子,知道一门能赚钱的手艺活对农村家庭妇女有多重要,希望通过慧绣坊这一平台,让她们实现自我价值,增加收入,改善生活。”田慧君说。目前,慧绣坊订单稳定,有90余人稳定就业,其中包括62名残疾人,每月收入500元至2800元。

  对田慧君来说,今年一定会是忙碌且充实的一年。“目前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,除了赶制订单外,我们要对黄牛、冷凉蔬菜、六盘山等元素的手工制品重新设计,重点打造红色、地域特色、民族风3个系列,努力把固原的地域特色推广出去。”田慧君说。(见习记者 张鑫潼 记者 毛文文)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  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-1
地址: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   电话:0951-5668813
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: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(宁夏新闻网)